藝術設計教育如何在“變”中求“美”
添加時間:2017-05-19 來源:極地設計 瀏覽人數:2272
|
近年來,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持續高漲。然而,盡管我國許多高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但培養的學生往往專業素養不高,實踐能力不強,鮮有創意和審美意識,難適應社會需求,何況成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藝術設計人才。對此,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亟待更新理念,主動求變。
從工匠到人才,重新定位藝術設計教育。目前,我國眾多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多以目標職業劃分,如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及多媒體設計等;專業課程則以設計形式分類,不同專業方向之間缺乏橫向聯系,由此造成教學割裂成一個個知識點,不能成為知識鏈的結果,無法構建系統藝術設計專業能力和理論體系,培養不出有創意、高層次的工匠式人才。藝術設計教育應從社會發展角度理解,而非從狹義的藝術職能角度劃分。這就需要高校從以下兩方面加快課程改革:
一是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重新梳理專業歸類,富有創新意識。縱向維度指讓學生了解藝術設計史,了解不同國家藝術設計流派、風格,明晰藝術設計發展變化規律和特點;橫向維度指向不同國家藝術設計院校、機構學習,從中學習和了解當前專業領域現狀和未來趨勢。
二是打通封閉的專業理論構架。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主要包括設計概論、設計史兩部分,鮮能反映新時期學科交叉、跨領域發展現實,因而亟需在課程設置中融入政治、宗教、文化及科技等其他領域知識。早在1952年,德國烏爾姆藝術學院就將科學生產、社會政治等融入藝術教育課程,成就了德國新理性主義流派的興起。當前藝術設計教育內容應注重培養學生數字化、跨平臺設計能力,使其深入理解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逐漸形成自己的設計觀。
從形式到思想,創意才是藝術設計核心。談到藝術設計,許多人更在意作品外在表現,對設計形式背后的社會功能及深層次思想傳達缺乏思考。實際上,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具有某種程度的實用性,反映著一定社會功能,是一種時代精神和個人觀點的表達。從這一角度看,藝術設計教育應從注重形式到思想表達,把創意作為核心內容,即關注作品是否有獨特思想與創意,是否是形式與思想的完美結合,是否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
然而,在目前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只重藝術設計形式,而忽略了藝術設計傳達社會思想的本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多種藝術設計觀念比較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每種設計形式的作用,并在多種設計語言的差異和比較中,掌握語言的準確性,從而在創作具體設計作品時,能大膽立意,追求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此外,隨著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等日臻成熟,設計作品創意表達手段變得更為豐富多元,對學生熟練運用數字技術能力要求更高。為創作出設計形式、內容及思想均屬上乘的作品,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比較視野,即多比較研究國內與國際、傳統與現代藝術設計的不同,在把握藝術設計發展方向和呈現手段的同時,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數字平臺表達能力,并兼收其他行業最新理念,使藝術設計作品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創造性。
從技能到審美,提升設計人才核心素養。一直以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借鑒的是蘇聯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學體系。客觀上,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為我國早期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大量產業人才。但進入信息社會,傳統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已與當前社會需求不匹配。我國高校雖陸續引入西方藝術設計教育理念與方法,但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仍具片面性,如過于注重技法訓練和形式革新,把藝術設計僅當作美化、裝飾手段,由此帶來藝術設計專業難出人才,遑論大師級人物。
信息化社會對藝術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即在重新整理、融合原有專業領域社會分工基礎上,把自身專業特性與其他學科領域特質相嫁接,突出藝術設計審美特征。近日,教育部與北京、江蘇、福建及山東等8省市簽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旨在推動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構建上下聯動、統籌整合及協同推進的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工作機制。從現實來看,作為一門融美學思想、創意思維與當代科學、環境等相結合的學科,藝術設計教育還應將審美與創意作為藝術設計人才的核心素養,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美的感覺和對藝術設計創意表達等方面。
對此,高校藝術設計教師不妨嘗試將傳統課堂授課形式變為體驗式、互動式教學,如將課堂搬到藝術展館、文化產業園等地,參加設計師工作室,體驗走在國際前沿的藝術設計理念。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理念亦會無形中得以改善,學生的設計觀和創作能力也將日益滿足社會需求。(作者:唐曉剛)
感謝您對極地作品的預覽,品牌策劃與設計,形象店設計制作,專注中高端品牌策劃設計,我們更專業,歡迎咨詢微信/手機:13656226579 0512-89169975 www.1234567i.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