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別人是設計師最大禁忌
記者打電話聯絡采訪時,陳紹華剛剛從北京返回深圳,這次是參加籌劃今年9月份在京召開的由全球頂尖設計師團體AGI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大會,這是中國設計界的一件大事。成立54年的AGI是國際個人設計師協會,被全球平面設計師視為神殿,吸納的是全球最頂尖級的設計師,由于規則嚴格,所以迄今為止全球僅有300多名會員,中國目前只有包括陳紹華在內的5名會員。說起今年的AGI大會主題,陳紹華說,主辦單位清華大學原本提議“視覺和諧”,但他認為沒有新意,韓國在三年前的一次設計大會用過類似的主題,由陳紹華的建議,已將主題改為:“中國風”。屆時,來自全球各地的設計大師們將在中國紙扇上各施妙招。陳紹華說:“中國風”是一個不卑不亢的主題,有中國人的自信和氣魄在里面。包含中國傳統的哲學理念,有大象無形之氣度。也符合當今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
“模仿別人是設計師最大禁忌”。陳紹華用這句話作了一個小結。
面對記者,他不想談自己過去的成績,更愿意聊一聊設計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深圳建立“設計之都”的根本所在。
設計,是全民的事
記者:(以下簡稱記)深圳市今年提出了“兩城一都”的城市定位,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和“設計之都”,把設計當成深圳的一張“名片”,欲把深圳打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設計之都。這個消息對你們設計師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
陳紹華:(以下簡稱陳)深圳提出建立設計之都可以說我們二十年的改革終于觸及到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就是審美品位的現代化。同時也為深圳創造了一個未來經濟增長點的先機,市領導和宣傳部門關注到設計這個領域的價值,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對設計師來說,更是一個鼓舞。我更注重的是從領導到每一個市民真正認識到設計背后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設計對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設計不只是指平面設計,平面設計只是其中的一個門類,我想強調的是一個“大設計”觀。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層面,就會提出提高全面素質的要求,但素質不僅是文化素質,不是說一個城市擁有多少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不是單靠學歷衡量。
記:你所指的“大設計”的概念是什么呢?
陳:這里也還分一個廣義和狹義。廣義上講,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現代化”的問題,“人的現代化” 的要素其中有兩個重要內容,即: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或者說,在審美修養控制下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最近,一個日本設計師問我,你們神五送航天員上天,這么大的一個成功舉動,為什么不好好設計一下視覺系統。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我確有無地自容之感。還有,我們有很多國家一流的科學家發明的高科技產品,從外觀到品牌宣傳品視覺上真是殘不忍睹。還有更離譜的是許多名畫家不知道如何穿衣著裝,自己出一本畫冊,封面的字體居然是最缺乏漢字美感的“綜藝體”,搞美術的人不懂美,在國內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我們熟視無睹。因為缺乏現代意義上的設計審美和品味,所謂高學歷的“土包子”比比皆是。2001年我看到一張報紙,其中有一個小豆腐塊兒,可能很多人不會注意,或者看了也不會去思考,內容是查爾斯送威廉王子上學,學什么?美學史!可見要成為歐洲貴族的要素是什么?不言而喻。
記:我們從小就把美術和音樂的教育當作是附屬課程,沒有打好根底。
陳:是!我們的教育中只把審美當成可有可無附屬課程,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說到底,提倡設計不是文化藝術上的事兒,是國民素質的大事。也是政府要抓的根本大事,如果想讓深圳在今后的三五十年內有發展的后勁,就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才是建立“設計之都”的最根本。
記:那么你講的狹義上的呢?
陳:狹義上講,設計這一概念是跨行業,跨門類的一個綜合性的特殊行業,如果說社會和企業比喻為硬件的話,那么設計就是幾乎涉及到所有行業的最重要的軟件之一。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提升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個產品素質的重要成因,尤其是品牌和產品,它能夠賦于其不可估量的巨大附加值,為什么同一種產品有擺地攤叫賣的也有在豪華商店里擺在玻璃柜中價格高出十幾甚至幾十倍的賣?我想說的是設計是我們有待于開發的一個巨大的產業。我們發展經濟不能把眼光僅僅停留在時髦的高科技領域,其實更大的經濟潛力在于那些諸多不起眼的傳統制造業通過優秀的設計和創造,去提升其品牌附加值。否則,我們永遠是一個廉價勞動力的大國,我們的產品在國外永遠是狗肉上不了正席。
設計立國
記:你對設計立市有什么具體建言嗎?
陳:三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就是《設計立國》,列舉了一些我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事例,如日本在戰后把設計作為國策之一,從政治、經濟、文化、國家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引入設計先導的理念,強化設計教育,提倡創造學。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建立起強大的專業化的專家系統,設計是由這個專家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由國家管理部門制定完成。令人驚訝的是,日本戰后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其設計先導的國策輻射到其產品形象、市政形象、城建形象、人文形象、社團形象等方方面面,使這個民族在二三十年之內迅速重新崛起,甚至在某些方面趕超了歐美。韓國借1988年奧運會時提出設計立國口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在許多領域里直逼日本。而臺灣在99年提出設計強國,同時舉辦了第一屆設計博覽會。
記:深圳建立“設計之都”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氛圍?
陳:設計與創造是分不開的,人的最大價值就是具有創造性,設計立市真正的意義在于,鼓勵和確認人的個性和創造性,把人的最大價值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v觀人類發展史,你會發現,凡是崇尚個性、自由寬松、鼓勵創造的民族、國家或朝代,必定是興旺發達、繁榮強盛的;反之,肯定是落后、衰敗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經輝煌燦爛,但近三百年的衰敗,是我們炎黃子孫不愿意承認的一個事實。
“振興中華”這個口號的提出,從反面折射出了這個事實,沒有衰敗,何談振興?振興,首先要弄清楚衰敗的根源。追根尋源,我們民族文化里的一些糟粕是應該徹底清除的。在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里,對創造性的價值,是一種御用性的肯定,而不是崇尚性的膜拜。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崇尚權力而非知識的社會。所有歷史上創造偉大而燦爛作品(如中國古典建筑)的大師往往是佚名,而那些燦爛文明的聲望卻屬于那個朝代的統治者。真正的大師們在歷代統治者的眼里只不過是御用的工匠、苦力而已。我們的民族文化中缺乏一種崇尚個性,崇尚人的創造價值的機制和基因。
記:那你認為改變這種現狀的途徑是什么?
陳: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吐故納新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教育的途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煥發出新的光彩。鄧小平同志是我們民族當之無愧的總設計師,他的從教育抓起,從娃娃抓起,應該說是拯救了中華民族。但接下來還有一個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F在到了清理教育思想、體制與教育內容的時候了,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往往精于常規、技藝精熟,卻匱乏于創造精神與創造思維,,缺乏個性和創造性正是我們民族文化精神中致命的癥結所在。
記:你認為建立“設計之都”政府的職能是什么?
陳:如果僅僅認為深圳有幾個平面設計師,包括音樂和其他文化門類的人才在國內外上拿了幾個獎,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因而把它當成一個城市形象工程來抓,那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我之所以提“大設計”這個觀念,是希望從理論的深度、從戰略的眼光給予更多的關注、支持和投入。另外,應當給予那些真正具有學術造詣的、有國際眼光和前瞻性的各類專家學者一定的話語權和重大決策參與權甚至拍板權。如果能夠做出一些實際可行的舉措,才具有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