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藝術一直是現代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在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中,漢字作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之一,極具美感,常被運用于標志設計中。本文將通過分析我國幾大博物館標志設計中的漢字造型來為大家展示一二。
漢字起源于圖畫,故自古有書畫同源之說。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漢字除了造型獨特,其含義也十分豐富,在被運用到博物館標志設計中時,具有形象化和意象化兩大特色。
首先是漢字的形象化。早期的漢字是人們從生活周圍提取的許多形態元素逐漸形成的象形文字,例如上述的倉頡造字,再到商周時期的大篆以及秦漢時期的小篆、古隸等字體。漢字的形象化設計主要表現方法有局部添加形象、筆劃形象化、整體形象化等。在四川博物院標志設計中,漢字“四川”經形象化處理構成銅鼎圖形,標志圖形形象生動。四川博物院最具有代表性的起舞實銅鼎,銅鼎作為青銅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漢字“四川”與青銅鼎相結合的標志能夠有效傳達四川博物院地域特點和歷史內涵。
故宮博物院標志設計更是獨具匠心,標志取其故宮的“宮”字形,將“宮”的偏旁部首“宀”用“海水江牙”和“玉璧”的圖形元素形象化,同時造型中的“宮”字矩形與故宮格局相符合,與玉璧構成“天圓地方”,以及與故宮博物院的建筑相呼應,使其標志獨具視覺特色,展現了故宮特有的建筑形象魅力與文化特色。
其次是漢字的意象化。在首都博物館標志設計中,運用了漢字“首都博物館”與印章元素相結合,把漢字處理成明清官印九疊篆,象征著都城文化意蘊。通過漢字與印章元素的結合,首都博物館的皇家氣度、古都風范和京味兒十足的形象被繁華富貴、莊嚴大氣的的九疊篆詮釋得淋漓盡致。在南京博物院的標志設計中,南京博物館標志是一個篆書的“南”字溶入印章玉璽的造型,標志設計堂堂正正大氣磅礴,極具有皇家氣質,印章元素與篆體結合也表達了南京做為古都的風韻。舟山博物館標志設計中,標志的整體外形為舟山的“舟”,中間部分衍變成古代的窗臺,象征博物館是舟山的歷史之窗,這扇窗看到舟山的文明歷史、風土人情、特色文化。
漢字的意象化在表現方法上,既可對字體結構形態或者字體組合形態所顯示出的文字特定含義進行富于創意的設計,也可按詞義內容或者設計需求,給予想象并加以創造性的藝術處理。漢字的意象化設計能夠以一定的意蘊相融于漢字圖形的形象之中,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和象征性。
我國博物館的標志設計過程本質上是一個融鑄民族文化、古今貫通、中外設計手法與元素兼收并蓄的藝術創作過程。漢字藝術之美為我國標志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設計師應從這些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將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與現代設計手法的運用兩者相結合,才能豐富博物館的文化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