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性溝通設計
在網絡普及的今天,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已經不再是關起門來處理一個單體的標志或圖形設計,更多的是為客戶建設一個可管理的信息平臺和可延展的個性視覺溝通策略。
設想一下如果你的設計項目中包含著五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中需要五十張不同的版面,每個版面又有五十張照片和五十篇文章,最令人頭疼的是,這里面的每一個版面,每一張照片,每一篇文章都有可能隨時更新,還有你必須同時和五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在不同的城市中同時工作……這聽起來有點夸張,但在現實中,我們已經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工作模式了。我暫時稱這種溝通設計為“可持續性溝通設計”,其關鍵之處是如何設計一個容易操作的共享設計平臺。因而設計不再是美化一個版面,或做出如何驚世駭俗的圖像,而更多是如何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中建立一個無限的可能性,不再是實現一己的自我表達,而是建立一個共享的操作平臺。設計不再是一個人的專利,而是歡迎所有人的加入和表達。設計開始成為為他人的自由而設計的一種工具。
比如在視覺品牌的建設過程中,傳統的單體標志已經不能在今天的傳播中發揮有效的作用了。因為單體圖像的表達和傳播在今天多樣化的社交平臺和溝通媒界中顯然已經力不從心。所以我們需要發展一種視覺圖像系統,適應于多樣化的視覺溝通渠道,他就像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結構,擁有自己的“DNA”,可以擁有屬于他的傳統和未來,時間和空間將為他的成長帶來新的可能和表現。因而我們考慮的重心將再也不是在靜態空間中的形與色,而是需要思考在動態和虛擬時空中,如何建立一種類似分子結構的“有機”視覺語言和構件。隨著時間,空間,媒介,人和觀念的介入而產生變化,自如地生長……一個品牌的視覺個性固然重要,但其內部構架設計卻決定了他的生命有多長。如何通過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框架中發展出多樣性的品牌面貌,統一但又變化萬千。因而可以節省時間和空間成本,達到更加有效的溝通,一個偉大的設計必定具有強大的內在邏輯和生命力。
將這種理論應用于芬蘭革新設計周的視覺系統中,不同紅蘭相間的中英文字體構成系統的主體,格狀的結構為視覺的延伸提供了可能性。新的活動可以無限豐富系統的內容,創意也因此生花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