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可變性和多樣性決定了色彩的復雜程度,使人對色彩的理解往往顯得抽象和模糊,但一個基本共識是:多數人都認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聯想產生。故而,包裝設計對色彩的選擇,往往是圍繞人對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聯想展開,例如看到紅、橙、黃,讓人聯想到成熟的水果,具有芳香、甜美的感受;看到藍、綠、紫聯想到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產生清靜悠遠的感覺;這種試圖從感情上促使人自然而然理解包裝內容物的方法,即是利用色彩形式對人普遍的“心理暗示作用”來影響消費者對商品內容的識別和判斷。色彩永遠是包裝設計遠觀的第一印象,銷售包裝相對于其它類別的設計而言,無論是形或是體都不具備量塊上的優勢,置于貨架上視覺沖擊力較弱,增強商品吸引力很大程度要依賴色彩因素獲得。因此,色彩作為包裝視覺傳達五要素之一,就顯得至關重要了。一直以來,這種慣常邏輯思維定勢成為了設計師最熱衷使用的方式,左右著包裝的色彩設計,食品宜用能誘發食欲的暖色,而洗滌用品宜用于干凈清爽的冷色,化妝品傾向于柔和細膩的高明度色,兒童用品適用活潑靚麗的高純度色彩。事實上,以往這種設計上的從眾定勢決定了,再鮮艷醒目的色彩也未必會讓商品在五顏六色的銷售環境中變得搶眼,相反,只會讓所有商品湮沒在同一性中而喪失最可貴的獨特性。
就算色彩逆向思維可以為包裝設計提供嶄新的色彩空間,引導人們更全面、深入地認識無限的色彩世界,彰顯出商品的自我個性,但這種思維結構仍然要遵循有關色彩方面的原則,奇思妙想不能完全背離常規邏輯,即使對色彩有創造性的應用,但不考慮欣賞的人能否欣然接受,不能與現實比較,難免適得其反,令人誤解或費解。因此,包裝設計中色彩逆向思維策略的展開仍然需要縝密的市場調查、對比、分析,從純粹生理學、心理學、色彩學、營銷學等角度,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尋找與當代社會恰當的色彩發展因素,使設計師真正成為色彩的塑造者和管理者,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包裝色彩形象和色彩語言,取得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分析色彩,它更關注色彩是否完全凝聚了商品的個性氣質?是否具有脫穎而出、過目難忘的識別力?是否準確鮮明的傳載了更寬泛的商品訊息?是否兼具商品暢銷的種種誘因等等,這是值得設計者深思的問題。包裝設計作為銷售環境中與消費者見面的“無聲推銷員”,亦是市場營銷的最后一把利器。故此,色彩逆向思維策略則是以色彩形象、色彩語言來強化市場營銷動力,突破產品趨于同質化的走向,來擴大企業品牌、商品之間的差異化、個性化特質,如此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增添商品的競爭力。雖然市場在變,觀念在變,但不變的是目標,即讓商品在瞬息萬變的商戰中立于不敗之地,毋庸置疑色彩逆向思維策略的確可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